工业机器人爆炸式增长 中国智能工厂迅速崛起

作者:未知 日期:

       先分析一下国内智能制造业的背景。从2015年开始,国内智能制造专项申报的浪潮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,咨询机构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硬件厂家如供应商、客户厂家如主机厂等多单位搞强强联合,开始申报的共赢工作。他们会采用生动的语言、搭边或者不搭边的技术、不切实际的目标去打动并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评审团。但实际上,多数企业或许并没有长远的规划,而是先把国家专项资金拿到手,之后再慢慢研究输出什么内容。在这里,可以认为,国内100%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加减子项目的情况,至少有90%的企业实际输出物与目标输出物是不相符的。

       产生这样的现象并不完全是申报者的责任,社会资源缺失、企业顶层缺乏长远的规划、中层自身KPI的掣肘以及底层员工意识淡薄都有一定的原因。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?结合本企业国外参观对标的结果,笔者陈述一下个人意见。


       首先,国外的制造企业着力培养智能制造供应链。像RockWell与FANUC、思科等公司开放合作,共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,并参与美国智能制造联盟组织。而国内大多企业都认为知识产权、技术秘密不容侵犯,小则撸起袖管口水战、大则泼妇骂街打官司。最近,我们也看到了像艾普工华与三菱也展开了优势互补的合作。笔者强调开放式合作,只是为了拿走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知识,比如制造企业需要源代码、而科技公司又反过来需要工艺经验,因为智能制造作为一个多科协同的领域,单个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核心知识的。而国内自发成立的组织,首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赚钱以及照顾会员,也很少在智能制造的技术攻关上做公益性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第二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时间的工程。我国并没有在大学开设智能制造专业,目前从事智能制造的大多是来自机械设计、材料成型、工业工程、管理科学(运筹学)、软件工程、数学、计算机、物流等只懂得智能制造某一方面的专业,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科的融合,而这是国内建设智能工厂最为缺失的资源。在国外,德国有一套“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”,是一种对“智造”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。

       第三、企业顶层缺少合理长期“智造”规划。企业都是注重效益为主,如果尝到“智造”带来的红利,或许会引起高层重视,从而通过全公司宣讲、引进外部规划人才来加大“智造”的建设力度。而恰恰相反,“智造”短期内的不见效益会使企业高层丧失信心,严重的会认为工业4.0真的是子虚乌有。

       第四、不注重夯实基础。标准化、平台化建设、精益车间理念、模组化、流程化、规则化等等永远是一个企业扯不完的话题,而这些事情大多是徒劳无功的。对于中低层领导来说,效益、产品交期等KPI才是重中之重。所以,当你实施智能制造的工程时,因产品开发项目、因工装产线升级项目扯皮推诿的例子会比比皆是。不过设计人员、工艺人员、生产人员每天都以疲于应付产品开发项目为常态,遇此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。222第五、国内制造业在“智造”的路途上偏硬不偏软。硬就是工装、夹具、产线等的建设以及机器人的引入,重点都在考虑自动化程度提升以及减少人员,而没有真正的以寻求最优为原则。何为最优,按照运筹学理论来讲,车间移动设备走形路径最短、调度排除等待浪费、库存面积最小等等为最优。

       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如果引起企业高层重视、公司加大投入、适时给公司中层制定严格的KPI、向中低层普及智能制造的知识,那么中国企业距离智能工厂估计就只有两堵墙(标准化、人才)的距离,时间上在2025年之前是可以达到目标的。但如果一直是当今发展态势,那么中国企业想实现智能制造这个理想,那简直就是乌托邦中的乌托邦。